咨询热线:400-6886-521
会员中心

杨景芝谈:儿童绘画比赛重在参与

发布时间:2017-12-28 发布人: 来源:

  绘画比赛是促进儿童关注生活,提高他们知觉能力、认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一项措施,也是培养他们更加热爱生活,提高绘画兴趣的教育手段,毫无功利目的。只要把握好这个原则,我们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。

  我们鼓励儿童参加比赛,不仅仅是为了考查绘画能力,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实践,是一种磨炼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27100449.jpg


  一、明确比赛目的,调整好心态

  儿童参加比赛活动想拿好成绩这很正常,然而这不是唯一目的。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。比赛不仅检验绘画水平,更是一项生活经验、人生体验、习惯养成、心性成长的磨炼。儿童一生发展的路还很长,如何在童年时期打好基础,作为家长和教师切莫忽视竞技之外的教育问题。

  绘画不一定是每个孩子未来从事的工作,因此,儿童的早期教育应在智商、情商、品格各方面得到全面关怀。

  1绘画与智商发展

  主要体现为帮助儿童发展感知力、认知力、创造力、审美能力以及发展思维能力。

  2绘画与情商发展

  主要培养团队精神、能与人合作,善待他人、灵活处事、抗压能力、谦虚谨慎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。

  3绘画中的品格教育

  培养儿童做事的毅力、耐力、专注力、责任心、爱心,为人忠厚、善良、宽容、大度等方面的人格魅力。

  因此,培养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,保持良好心态就很必要。

  二、绘画评选标准

  比赛首先划分组别。幼儿组3岁至6岁,儿童组6岁至10岁,少年组11岁至14岁。

  画种形式不限,但评选作品获奖数要兼顾各画种形式。如素描、线描、中国画、水粉画、硬笔色彩画、版画、漫画、剪纸、装饰画等。

  参赛地区和单位获奖比例要兼顾,特别对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给予一定鼓励。

  画面内容形式鼓励儿童表现生活感受,不赞成临摹式背临成人作品。

  评选依据三方面因素:

  一体现各年龄段儿童心理特征和绘画特点

  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他们的知觉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。

  1.绘画与知觉发展

  儿童知觉发展由三方面体现:

  (1)知觉的敏感性。如,对形状、色彩、光线、空间等造形要素,组成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。

  (2)知觉的主动探索性。能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对待事物,进行解释和理解。

  (3)视觉的记忆能力。视觉意象在大脑中储存的量越多,画面呈现的内容越丰富,情节越复杂。

  2.绘画中的认知能力发展

  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,主要体现在思维发展水平上。表现在绘画方面,主要体现以下特点:即,思维的符号性,思维的自我中心性,空间思维的直觉想象能力和色彩的情感表现能力。

  (1)儿童思维的符号性。

  儿童思维的符号性,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和小学一、二年级学生中。他们通过观察、体验具有了信号表现能力,能将接受的表象信息以心理符号形式储存在记忆里,使儿童处于形象的敏感期。这一时期儿童能创造象征符号来表达心象。

  儿童使用象征符号表现生活感受,里面蕴含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,而成人简笔画只是物象的概念骨架,它不能与儿童创作的充满个性的图式等同。让儿童模仿简笔画、卡通画,只会误导儿童,压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。

  (2)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。

  由于儿童的认识发展还不能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,所以总以个人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周围一切事物。他们的画不受真实局限,创造思维极为活跃,具有明显的抽象性、表现性和独特性。他们在表现空间关系方面能创造各种构图形式,如俯视构图、开放式构图、摺式构图、X光式透明画法以及平视和仰视的混合空间画法。

  儿童在小学一、二年级阶段,他们的思维发展虽然在逐步克服自我中心性,但绘画仍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自我中心特点。这是因为他们思维活动常局限于具体事物和经验,还缺乏逻辑思维能力。这一阶段他们在观察力和表述能力方面的发展,使他们的认知活动更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。

  (3)空间思维的直觉想象

  儿童从6、7岁开始就可以依靠直觉进行写生,但经常加入想象。8、9岁以后儿童心理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,思维的逻辑性、抽象性开始逐步形成。

  绘画时能自如转换物体空间排列方式,能找到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,能给自己和某种结论找到合理依据,能掌握时间、速度和距离三者间的关系,绘画空间能凭直觉进行拟似写实表现。

  (4)色彩的情感表现

  儿童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是儿童的本能意识,是情感的自我满足。儿童依靠直觉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大自然,这种色彩的自由运用和表现,充分展现了色彩的生命力。儿童的这种色彩表现性特点,是人的精神在自由状态下呈现的物质形式,他们并不注意物体固有色的呈现。

  二选择题材内容、形式独特新颖

  我们在儿童画评选中,经常会见到一些内容和形式表现概念化的作品,说明儿童创作缺乏生活感受,创作思路受到局限。

  有的画由于理解主题内容表面化,不能从生活中去挖掘题材,所以画面表现平淡、死板、空洞。

  有一次我参加一项主题创作评选,画题是“我爱北京天安门”。比赛结果大部分作品都画各族人民在天安门前表演歌舞,说明大多数参赛者并没能理解主题的含意。

 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,天安门是中国标志性建筑,北京和天安门是祖国的象征。这个画题是要求小朋友表现热爱祖国的情怀。我记得比赛中有位小朋友的创作取材很巧妙,她表现在国庆节时,自己推着坐在轮椅中的奶奶来到天安门广场,参观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坛,从而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。

  此外,我记得还有一幅作品取材也很新颖,画面以天安门为背景,表现在长安街上驶过一队满载抗震救灾物资的军车,从侧面歌颂祖国人民团结一致,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。

  通过以上实例说明,考虑题材内容不一般化,就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、去思考、去进行联想,才能使主题内容有感而发,与众不同。

  另外,在儿童绘画比赛中还经常遇到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,由于作者从不同角度选择情节,画面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26143926.jpg


  三、表现形式富有美感,材料运用有创意

  画面形式是指画面的组织结构。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由于不懂创作原理,所以敢于超越规则,创造出新的形式。

  他们不以真实为依据,通过感觉和想象,无拘无束地进行表现。然而一幅好的儿童创作,它具有的审美价值,在画面形式上往往会体现一定的审美规律。比如,统一与多样、平衡、主次、对比、重复、节奏等法则。

  统一与多样

  画面的统一性是指画面的整体感觉。作品中的所有元素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。多样化是指提供差异。统一和多样是两个互补的概念,画面太统一就会令人感到乏味;太多样了就会使画面无序,显得杂乱无章。

  平衡

  平衡是画面形态和色彩在视觉上的重量,使人感到均衡。平衡分为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。

  对称平衡是指画面左右两部分构图近似或相匹配,具有稳定的感觉;非对称平衡是左右两边的形不同,但可以通过多样化元素使画面保持平衡。

  视觉平衡的原则是:

  1、形态大的分量重,形态小的分量轻。可以用几个较小形态来平衡较大形态。

  2、靠近画面边缘的形感觉重,可用靠近边缘的小形态来平衡靠近中心的较大形态。

  3、复杂形比简单形感觉重,可以用较小的复杂形来平衡较大的简单形。

  主次

  主次是指画面的主体被放在画面的关注点上,使主体突出。一般可以通过位置、对比、大小、色彩等手法来吸引观者视线。

  《我的孔雀鱼》这幅作品与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的是,作者将被人们观赏的鱼作为画面主体,将观鱼的人作为次要内容,使画面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感。前景表现一个巨大的鱼缸,里面有许多美丽的孔雀鱼,它们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水草中间。观鱼的两位小朋友被挡在鱼缸的后面,他们只露出两双眼睛,给画面增添了令人心怡的情趣。

  对比

  对比的原则是将差异性强的元素并列,从而产生强烈对比的效果。一般可以通过明与暗、大与小、软与硬、鲜与灰以及补色等对比方法,使画面鲜明、强烈、引人注目。

  重复

  画面元素的重复排列,会使画面产生统一和秩序的美感。在儿童创作中运用重复的形态排列,往往与他们习惯用模式化符号有关,但如果运用得当也会使画面产生独特的意韵。

  节奏

  节奏是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元素,相互变化而创造的感觉,使画面产生动感、方向感和韵律的美感。

  材料

  绘画材料的创造性运用,也体现了儿童的创造能力。现代造型艺术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画材形式,作品经常出现用综合材料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