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艺术教育无法被替代
“不让孩子去体验,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,我可以保证,30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,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”。——马云的这番话有些绝对,但并不是没有道理。
艺术不是艺术本身,
而是整个人生观。
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,在对 1999-2000 学年度与 2009-2010 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,做过一个有 5 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。其中有一个问题是“什么知识最有用”,结果颇感意外。
毕业 1-5 年的学生答案是“基本技能”,毕业 6-10 年的回答是“基本原理”,毕业 11-15 年的结论是“人际关系”,而毕业 16 年以上的则提出:艺术最有用。
怎样理解“艺术最有用”?最有用,并不是以艺术为职业的专业人士的说法。这里说的“有用”,并且是毕业16年,也就是一个人在其40岁左右时得到的结论,“四十不惑”。
这个“有用”,就并非是直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,而是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感知和思考的素养。
蔡元培认为,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,认识美丑,培养高尚的兴趣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
实际上,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,而是整个人生观。
每个儿童都天生
拥有艺术的心灵
对个体而言,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,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。每个儿童都拥有一颗艺术家的心,正因为如此,一些教育家主张,在7-14岁期间,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。
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唤醒每个儿童内心深处的审美潜能,将之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、生命的境界。
通过艺术的教育,能开发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本能,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式,如线条、声音、韵律等。
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,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,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,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、生命的境界。
通过艺术教育,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,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,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、感知以及沟通能力。
因而,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。
艺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
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潜能,
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
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。